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佳節(jié),全國各地均會舉行賀歲活動。豐富多彩的節(jié)日習俗牽動著文人騷客們的創(chuàng)作靈感,留下無數(shù)既富生活氣息、又如醇酒醉人的名篇佳作。
云車風馬小留連 家有杯盤豐典祀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數(shù)九寒冬,人們在臘日這天虔誠地舉行臘祭,感謝百神保佑“方隅清謐,嘉祚日延”。漢代臘祭時有送灶神歸界、接祖先回家的風俗,至唐宋出現(xiàn)“匣中取鏡辭灶王,羅衣掩盡明月光”的風俗。唐朝于農(nóng)歷十二月寅日蠟祭百神,卯日祭祀土神,辰日臘祭列祖列宗?;实蹠诨蕦m內(nèi)苑召見近臣,賜給他們“黃金合里盛紅雪,重結(jié)香羅四出花”作為臘祭供品,詩人杜甫就曾因臘日得皇帝“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的賞賜而欣喜萬分。宋代,“家家相傳侑僧粥,栗桃棗柿雜甘香”的佛家臘八節(jié)取代了臘日祭祀。到了清朝,臘八節(jié)這天會在雍和宮舉行臘八盛典,熬粥用的大銅鍋重達八噸。

古代民間多用豬頭祭灶,南宋范成大的《祭灶詞》,以詼諧筆調(diào)勾畫了一幅饒有趣味的祭灶圖:“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泵耖g祭灶尤重“果食花餳祭灶神”“盤中有飴凝作脂”,這樣不僅能黏住灶神的嘴,更甜了灶神的心。此外,“西家新釀熟,祀灶請比鄰”,古代祭灶還有融合鄰里感情的重要功能。
勸君今夕不須眠 大家沉醉對芳筵
除夕之夜,“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詩人的境遇不同,詩中守歲的場景和心境也各不相同。唐杜審言筆下是“彈弦奏節(jié)梅風入,對局探鉤柏酒傳”的燈紅酒綠,宋蘇軾詩中是“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的嬉戲熱鬧;袁凱筆下是“一杯椒葉酒,未敵淚千行”的清冷孤寂,清李慈銘一家人則是“翠柏紅梅圍小坐,歲筵未是全貧。蠟鵝花下燭如銀。釵符金勝,又見一家春”的脈脈溫情。
“歲陰窮暮紀,獻節(jié)啟新芳”,守歲是對美好生活的守望。明代于謙的“寄語天涯客,輕寒底用愁。春風來不遠,只在屋東頭”,猶如寫給自己的新春寄語。趙師俠有詞曰:“爆竹聲中歲又除,頓回和氣滿寰區(qū)。春見解綠江南樹,不與人間染白須?!背κ窃杏M囊雇?,正如南宋楊無咎的《雙雁兒·除夕》曰:“勸君今夕不須眠。且滿滿,泛觥船。大家沉醉對芳筵。愿新年,勝舊年。”
小兒著鞭鞭土牛 學翁打春先打頭
“巧勝金花真樂事,堆盤細菜亦宜人。自慚白發(fā)嘲吾老,不上譙門看打春?!贝汗?jié)前后多逢立春,古代民間在立春有迎春神、打春牛、送春盤、立春幡等活動。先秦時期,天子于立春“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唐溫庭筠的《漢皇迎春詞》就描寫了漢代天子立春日東郊迎春的景象:“春草芊芊晴掃煙,宮城大錦紅殷鮮。海日初融照仙掌,淮王小隊纓鈴響。獵獵東風焰赤旗,畫神金甲蔥龍網(wǎng)。鉅公步輦迎句芒,復道掃塵燕彗長?!?/p>

春盤在唐代大為流行,杜甫、白居易、王昌齡等詩人都曾將春盤入詩,唐歐陽詹《春盤賦》里還描述了佳人“一本一枝”“片花片蕊”在盤上插花裝飾的過程。宋代迎春祭禮中還有立青幡,女子巧手下的彩色絲絹、紙張,變幻出禽鳥、燕子、蟲蝶、花卉、金錢等各種形狀,稱為“春幡”,宋蘇軾“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描寫了人們喜迎春神的熱鬧場面。
周人立春“出土牛以送寒氣”的習俗,到兩漢逐漸演變?yōu)楸薮号#詣褶r(nóng)耕、祈禱豐兆。宋代以后,立春鞭春牛成為官方和民間的重要民俗。楊萬里《觀小兒戲打春?!吩娫唬骸靶褐薇尥僚?,學翁打春先打頭……兒聞年登喜不饑,牛聞年登愁不肥。麥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復珠盈斗。大田耕盡卻耕山,黃牛從此何時閑。”生動記述了立春日,兒童模仿大人打春牛的場景。
明月春風三五夜 香車寶輦隘通衢
“明月春風三五夜”,即農(nóng)歷正月十五,又稱“上元”“元夕”“元宵”,此時春節(jié)的熱鬧喧闐氛圍達到高潮。唐蘇味道的“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就描述了長安城元宵夜人山人海的熱鬧景象。北宋宣和年間的一個元宵之夜,徽宗皇帝大宴群臣,賦詞唱和,以夸張富麗的文辭,描繪出宮廷內(nèi)外元宵節(jié)日盛況:“寰宇清夷,元宵游豫,為開臨御端門。暖風搖曳,香氣靄輕氛。十萬鉤陳燦錦,鈞臺外、羅綺繽紛。歡聲里,燭龍銜耀,黼藻太平春。”
隋朝元宵月圓之夜,京城與地方州府興起張燈習俗,薛道衡有“萬方皆集會,百戲盡來前”“竟夕魚負燈,徹夜龍銜燭”的描寫。元宵節(jié)里,唐都長安“九陌連燈影,千門度月華。傾城出寶騎,匝路轉(zhuǎn)香車”,張祜《正月十五夜燈》中描寫的便是元宵狂歡之夜:“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nèi)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p>
宋代元宵夜更是盛況空前,柳永的“龍鳳燭、交光星漢。對咫尺鰲山開羽扇”,曾鞏的“金鞍馳騁屬兒曹,夜半喧闐意氣豪。明月滿街流水遠,華燈入望眾星高”,辛棄疾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王同祖的“鼓吹喧喧月色新,天街燈火夜通晨”等,歌詠的都是元夕盛況。
通宵爆竹一聲聲 銀花喧夜聽椒頌
唐以前,人們在春節(jié)火燒竹節(jié)使之爆裂炸響,用以“避山臊惡鬼”。唐以后,為使爆竹發(fā)出的聲響更大,人們開始在竹筒中加火藥,稱為“爆竿”,唐人來鵠即有“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之語。
自宋代始,人們卷火藥于紙中點燃,才有了我們今天所見的“炮仗”。南宋詩人范成大《爆竹行》生動描述了農(nóng)家燃放爆竹的情景:“歲朝爆竹傳自昔,吳儂政用前五日。食殘豆粥掃罷塵,截筒五尺煨以薪。節(jié)間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將仍疾走。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百聲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卻拾焦頭疊床底,猶有余威可驅(qū)癘。屏除藥裹添酒杯,盡日嬉游夜?jié)馑?。”清代朝廷每年都會舉行一次盛大而隆重的冰上賽武煙火會,謝文翹《教門新年詞》云:“通宵爆竹一聲聲,煙火由來盛帝京。寶炬銀花喧夜半,六街歌管樂升平?!?/p>
宋代以后,爆竹還承載著驅(qū)除邪魔的美好心愿,正如史浩《感皇恩·除夜》所言:“結(jié)柳送窮文,驅(qū)儺嚇鬼。爆火熏天漫兒戲。自家爐鼎,有卻冷清清地。臘月三十日,如何避。且與做些,神仙活計。鉛汞收添結(jié)靈水。跳丸日月,一任東生西委。玉顏長向此,迎新歲?!泵魅宋尼缑鳌兑颐Α罚┮苍疲骸盁羟皻q酒笑相酬,鏡里流光又一周。人世百年原有限,吾生萬事總無憂。馀窮不用焚車送,殘病都從爆竹休。去日已除來日在,春風檢歷又從頭?!?/p>
煙花爆竹為節(jié)日增添了熱鬧喜慶的氣氛,成為辭舊迎新、恭賀新春的重要文化符號。正如王安石在《元日》詩中所寫:“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北袷强駳g的聲音,是新年的味道。
(責任編輯:盧相?。?/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