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峙獅子窩琉璃塔 |
張 兵 |
2021年02月01日 11時19分 忻州日報·文化旅游周刊 |
獅子窩琉璃塔,位于忻州市繁峙縣巖頭鄉(xiāng)莊子村,坐落在五臺山臺懷鎮(zhèn)西南十公里的山腰處,系明代建筑。據(jù)寺內五層塔銘記載,獅子窩琉璃塔為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春季吉日始建,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完工。塔身坐落于原寺院的中軸線建筑大雄寶殿之后、藏經樓之前,是當年五臺山大護國文殊寺的主要建筑之一。 2004年6月10日,繁峙獅子窩琉璃塔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被國務院核定并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于“獅子窩”得名由來,《清涼山志》中有載:“相傳昔人在此見億萬獅子游戲。獅子乃文殊之乘騎,獅戲于此,文殊必在當空,建寺祀之,名曰文殊寺,俗稱獅子窩?!泵魅f歷二十七年(1599年)三月,萬歷皇帝派太監(jiān)王忠赍送《大藏經》藏于獅子窩,并賜寺額曰“大護國文殊寺”。 琉璃塔坐北朝南,前有石獅一對,后為佛殿、配殿和禪堂。塔高32米,底徑12米,頂徑4米,共十三層,平面呈八邊形,八個角各設黃琉璃倒棱方柱,柱頂為磚磨檐檁,隨檁枋?;鶠槭鍪殢浭?,雕仰覆蓮瓣。塔身中空,為雙層套筒結構,青磚砌筑。塔體外表皆以黃、綠、藍三彩空心琉璃磚鑲嵌,配有層層金黃色祥云,除脊獸瓦垅外,周身還鑲嵌著金色琉璃佛像。佛為坐佛,部分佛尚有環(huán)形背光,每層各面分布五層十五排佛像,共計萬尊,故該塔又稱“萬佛塔”“萬佛延壽寶塔”“佛像典翠琉璃塔”。佛像袈裟為孔雀藍色釉面,頭、胸為黃色釉面,各像側面還雕刻有施舍者姓名,其中既有太監(jiān)、內官監(jiān),也有商賈、平民。 塔體由下至上逐漸內收,每層出檐。底層柱頂為磚磨平板枋與闌額,上承三踩磚磨斗拱,斗拱上承隨檁枋檐檁,檁上承方木椽,木椽平出,無飛椽,望板為磚制。望磚上為琉璃瓦檐,無圍脊,設角脊、角獸。翼角設木制老角梁、仔角梁,仔角梁梁頭裝套獸,老角梁梁頭下設鐵制鼻子,掛風鈴。四個正位辟門,弧形門檐內嵌有行龍浮雕,南門、北門兩側各嵌金剛像一尊。四門中,東門是登塔的通道,南門為大佛龕,西門為一米深的門洞,北門為較小佛龕,從東門登塔可上至七層。各面為七層琉璃磚,每層均自成一體,殿堂式,上端為祥云圖案,云下為三踩斗拱,斗拱下是枋子,枋下為柱,柱頭有雀替。 獅子窩琉璃塔最大的特點是第一層比較大,好似一幢大殿,從塔內底層東門拾級而上,對面為一小佛龕,右轉按逆時針方向圍繞塔中心而上,可進入第二層。二層無窗,順梯可登第三層,第三層南、北、東、西各設有一窗。第四層為實心,不設窗,直接沿梯上第五層。第五層四面開窗,內鑲琉璃塔銘一塊,燒制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第六層是一座八邊形大佛龕,一直升到第九層的高度。龕頂為八角形攢尖頂,由二十八層磚疊澀而成,頂剎在仰蓮座上設風磨銅寶珠一枚,因風力摩擦,看起來光澤晶亮。 四百多年過去了,琉璃寶塔雖久經風吹雨淋和地質災害的考驗,但仍屹立不動。在陽光照耀下,寶塔金光閃閃,炫人眼目,堪稱是琉璃瓦建筑中的精品,充分展示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高超水平和建筑匠師們的非凡智慧。 (責任編輯:盧相?。?/span>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