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鄭市劉老師之死讓“網課入侵”浮出水面,受到公眾關注。
搜索網絡不難發(fā)現,類似事件從今年9月起已經批量出現?!熬W課入侵”或者說“網課爆破”通常是指網課進行中,突然有陌生賬號有組織地闖入,實施開麥喊話、刷屏霸屏、播放不雅視頻、辱罵教師學生等惡意擾亂教學秩序的行為。
新型“網暴”的無底線狂歡
誰干的?“爆破手”究竟圖什么?為什么“網課入侵”“網課爆破”呈泛濫趨勢?
從記者臥底調查來看,極少部分是“黑客”利用社工技術破解密碼實現入侵,多數情況是由學生泄露網課信息,和“爆破群”里應外合上演特洛伊木馬。入侵和爆破高度依賴社交平臺,人員借助QQ、微信、貼吧等平臺形成組織,一名“爆破手”接單后,“爆破群”即開展集體行動。
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邀請入侵的學生和“爆破手”以00后未成年人居多,學生因厭煩網課而報復老師,后者接單則單純?yōu)榱苏覙纷?。學生往往容易轉化為“爆破手”,走出幕后直接參與施暴。同齡人間的“冒險”產生伙伴意識,在群組中找到歸屬感和榮譽感。萬物皆可玩梗的“抽象文化”消解其行為的危害性,“網暴?不至于吧,我們只是玩玩!”另一角度的推力在于,Z世代擅長從互聯網上獲取信息,他們比90后更加早熟,懂得法不責眾與法不責少,于是更加肆無忌憚變本加厲。
“網課入侵”犯了什么法?
“網課入侵” 絕不是惡作劇那么簡單,是非常典型的網絡暴力,它破壞線上教學秩序、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侮辱貶損教師人格,受害者遭受心理傷害,產生恐懼、挫折、愧疚等負面情緒,甚至走向自殺。
“網課爆破”觸犯多項法律法規(guī):行為人若采用黑客手段破解密碼入侵網課,涉嫌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惡意干擾教學秩序,利用信息網絡辱罵、恐嚇他人,涉及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情節(jié)惡劣的,可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傳播淫穢色情視頻的,則可能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罪;辱罵師生,導致他人死亡或自殺,嚴重危害社會秩序的,侮辱罪將由刑事自訴轉化為公訴案件,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實際處罰的難點在于,一是劉老師死亡結果與“網課入侵”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難以證明;二是未成年人實施違法犯罪受到《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的減免寬待,14周歲以下的孩子尋釁滋事、侮辱他人甚至不承擔任何行政或刑事責任。
依法治網任重道遠
自9月以來,騰訊會議、釘釘等平臺相繼完善會議功能,保障網課安全,會議等候室、僅主持人可邀請成員、鎖定會議、控制成員共享屏幕和發(fā)言權限,會前、會中、會后全過程預防和制止入侵爆破。
許多中老年教師對網絡應用不夠嫻熟,遭遇“網課爆破”時手忙腳亂力不從心。學校應該組織專項業(yè)務培訓,幫助教師全面掌握會議APP操作,如移除成員、關閉特定用戶的麥克風和中止會議等。也可安排專門的網課輔助人員及時維護網課教學秩序。
線上線下多方治理網絡暴力的同時還需治本。長期封控狀態(tài)給人帶來無形的精神壓力,學生與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情感、態(tài)度缺乏及時的反饋,學生容易對網課有不滿情緒。學校要注意對學生、教師進行心理疏導和干預,使之學會調節(jié)負面情緒和合理釋放壓力,根據地方政策逐步恢復線下教學。
人性善惡,環(huán)境使然。11月4日,中央網信辦印發(fā)《關于切實加強網絡暴力治理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壓實網站平臺主體責任,健全完善長效工作機制。通過依法治網持續(xù)營造向上向善、風清氣正的網絡氛圍,施暴者才不敢施暴、不能施暴、不想施暴,你我身邊才不會出現下一個劉老師。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