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園尋春。本文圖片均為李旭竹攝
黃河出青藏高原,進入祁連山東麓黑山峽谷,在甘肅、寧夏交界處,有三處分別稱之為大廟、南長灘、北長灘的地方。這里地處大山深處,歷史上長久地與世隔絕,通電通路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過去與外界的聯(lián)系,靠的是羊皮筏子和馬載驢馱。
這三處地方的河畔灘地上,有先祖留下的幾千棵老梨樹。其中南長灘的梨樹最為古老,當(dāng)?shù)乩先苏f有400多年的歷史。生活在南長灘的百姓拓姓居多,有人據(jù)此考證認為這里的人們是西夏黨項拓跋氏的后裔。
盛開的百年梨園
我第一次去南長灘的時候正是春暖花開,人間最美四月天。狹長河谷的農(nóng)田里,那老梨樹盛大綻放,花朵潔白如飄雪,如跌浪,如行云,渲染了整條河谷,妖嬈了大山深處的荒涼與沉寂,驚艷了城里人的眼睛。
秋后再去,那濃蔭遮蔽的闊大樹冠里,黃橙橙的果實若隱若現(xiàn),似千盞高高掛起的小燈籠,如萬點夜空中閃爍的小星星,照亮了農(nóng)人們憨實的笑臉。這個時候,一架架長長的獨桿木梯搭進樹蔭里,農(nóng)人們攀爬而上,貓腰而進,于是,鮮脆甘甜的香水梨被一個個摘下來,小心翼翼地存進了特制的草筐里。然后,這些梨子會在黃河枯水期到來之前,乘坐羊皮筏子,沿著黃河順流東下,被送到中衛(wèi)城、銀川城、包頭城,于是,整整一個冬春,香水梨的甘甜,清爽了城里人的味覺。
南長灘村拓守清家屋后的土山,是觀覽梨園的最佳位置。眼前是一幅寬闊而恬靜的畫面:荒寂蒼涼的遠山,穿峽過谷的大河,狹長河岸臺地上的上千畝梨園,田地里忙碌的農(nóng)人。
走進梨樹林,腳下是松軟肥沃的田地,一條水渠環(huán)繞著整座梨園。看那梨樹,生長數(shù)百年了,毫無老態(tài),結(jié)實的樹皮,合抱之粗的主干,蓬勃發(fā)達的枝條,渾身都抖擻著強大的生命力。再看那整座梨園,土地平整,溝渠縱橫,田成畦,樹成行,上面是闊大的樹冠,下面是綠油油的莊稼,互不影響,各自安好,自成景致。
很顯然,較之于平原地帶的楊柳,這里的梨樹是倍受人們呵護的。梨園除草的老人,放下活計,用手指向黃河上游的河岸邊:“以前那里有個水車,打我記事起就有,傳說四百多年了,給梨園澆水,全靠了那架水車。河水被那水車提起,然后沿著河邊的小渠,淌到了梨園。村里人以前吃的水,也是水車提上來的黃河水。”老人說的是山里話,完全不同于中衛(wèi)方言,但還聽得懂。
傳來的水車文明
我仔細觀察南長灘周邊環(huán)境。這里的地形地貌與北長灘和大廟基本一樣,都屬黃河沖擊形成的扇形谷地,大山坐落其上,黃河腳下流淌,而半山腰上,沿著山腳,順著山勢,是冒著炊煙的村莊。梨園處在山腳以下、高出黃河水面一二十米的河畔臺地上,如果沒有水車的使用,黃河水真還上不來,在如此干旱枯焦的地方,耕種更是不可能的事。
我對水車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氐匠抢铮殚喎街?,拜訪對地方歷史有研究的老人,事情確實和我的判斷一樣。中衛(wèi)使用水車灌溉的歷史,是450多年前的大明王朝,確切地說,明代嘉靖三十五年,蘭州人段續(xù)在黃河岸邊仿造水車成功,在之后的一二十年間,水車技術(shù)傳入下游的中衛(wèi),自此南長灘開始水車提水灌溉。村里老人說這里梨樹的種植大概在400多年前,這個時間,恰恰與水車文明從蘭州傳入衛(wèi)寧平原的時間相吻合。
我曾經(jīng)糾結(jié)南長灘人的祖先是不是西夏滅國時逃難過來的黨項人,現(xiàn)在看來,南長灘梨園栽種如此的整齊劃一,分明是有規(guī)劃有設(shè)計的集中統(tǒng)一耕種。由此可以想見,當(dāng)年最早進入南長灘的百姓,一定是帶著水車文明,有計劃、有組織地來到這個地方的。從這個意義上看,南長灘最早過來的,倒不一定是一群避禍逃難的人,而是一群熟諳農(nóng)耕文明、精于為后代子孫謀劃的百姓。要不然,誰能完成這在當(dāng)年算是高度集約化、現(xiàn)代化的生產(chǎn)建設(shè)過程?
南長灘人的祖先,或許是沿著黃河順流而下、有備而來的一批人。
原生態(tài)的力量
盛夏季節(jié),我再次來到南長灘。這次除了看梨樹,還要專程考察古村落。我們穿過濃蔭遮蔽、涼爽怡人的梨園,沿著盤山的土路拾級而上,去看那透著幾分神秘的村莊。
這是一處古老的村寨,家家戶戶散落在半山腰上。房屋山石做基,土坯壘墻,草木封頂,泥巴包裹,屋外,是用亂石壘砌的院墻和圈舍,還有打在地下的水窖。人們就生活在這樣的屋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祖祖輩輩,去山下的引水渠中挑水,在河畔上的梨園中耕作,鉆進大山深處放羊,年復(fù)一年,重復(fù)著相同的日子。
這些年,自來水引到了家家戶戶,村里也出了不少大學(xué)生。走出大山讀書的后生,他們假期回來,站在村頭看那日出日落,是不是會不同于父祖輩?或許他們也會品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或是“朝出沙頭日正紅,晚來云起半江中”的詩意?
我們在南長灘留宿一晚。晨起漫步,殘舊斑駁的土石房屋,原始如迷宮一樣的巷陌,三兩個早起放羊的老人。偶爾幾聲雞鳴狗吠,讓這大山的深處顯得更加的寂寥和蒼涼。眼前,淡淡的鄉(xiāng)愁在晨曦中浮動飄散,濃重的荒涼感與空曠感在四處彌漫,南長灘滄桑歲月的故事仿佛就在身旁的街巷流轉(zhuǎn),一段接著一段,娓娓道來,說不盡,道不完,一時間,我竟不知道自己是活在古代還是現(xiàn)代。
我再次站在了拓守清家房后的小山包上。長久凝視腳下的河谷土地,紅日東升,朝輝燦爛,大河霞光閃爍,梨園生機盎然。
到底是一代代吃苦耐勞的南長灘人呵護了這些老樹,還是這些歷盡滄桑歲月的老梨樹,默默地陪伴了南長灘人,并用它們豐厚的收成,哺育了這里的子子孫孫?
從南長灘回中衛(wèi)要在黃河小觀音碼頭渡河。渡過黃河,回望南長灘,再看水車遺址,這片古老的土地有種古而不衰、老而不敗的氣勢,這股氣勢來源于南長灘原始生態(tài)的生命力,正是靠著大自然這股原生態(tài)的氣勢和力量,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才得以生生不息,代代流傳。
南長灘人得大自然的恩賜,靠了自己的智慧和勤勞,在這樣一處與世隔絕的方寸之地生存下來,繁衍生息?,F(xiàn)在,這樣一處得上天眷顧的世外桃源,又以它溢滿河谷的花香,以它荒寂中透著生機的氣勢,以它原始古樸的神秘魅力,吸引城市的人們來此尋古探幽,康養(yǎng)身心,這,分明又是大自然的另一種奇跡!
“走咧走咧去寧夏,黃河古道看梨花,看過一眼再也放不下……”碼頭旁,候渡自駕車的歌曲唱得正起勁,年輕女星熱情演繹,一首西北老歌似乎又有了新的味道。
(責(zé)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