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氏民居是明清時期城堡式的民居建筑群。它與唐代大文學家、大政治家柳宗元有著密切的歷史源淵。柳氏民居現(xiàn)存的“河東世澤”、“司馬第”兩塊門匾和《柳氏家譜》中“柳氏系河東世澤……唐末世祖,永州司馬”,以及村內(nèi)關(guān)帝廟碑文中“關(guān)帝與吾同鄉(xiāng)”、“念祖懷鄉(xiāng)”等記載均可佐證柳氏民居系柳宗元后代住所。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解州人(今運城),亦稱柳河東。不僅才華橫溢,有“唐宋八大家”美譽,與韓愈并稱“韓柳”,而且為官清廉,政績斐然,在百姓中有“柳柳州”之稱。因其力主革新而遭陷害。貞元21年,其同黨者王叔文、王丕顯先貶后殺,而柳與劉禹錫、韓泰、韓嘩、陳潤、凌淮、程異、韋執(zhí)宜等均被貶為“邊州司馬”,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

由于仕途蒙難,加之二王先貶后殺的遭遇,“眾黨人中罪狀最甚者”柳宗元深感前途未卜,為避“滅絕九族”之禍,他被貶臨行前即命河東柳姓世家分散外遷,因“中條道中,皇恩食邑”,故而柳氏之一大系便”棄府始徒至沁,隱居中條道中歷山一帶。恪守祖訓,耕讀為本,隱姓埋名,歷經(jīng)宋、元,門庭不宣。

明永樂4年,柳氏后人柳琛殿試三甲,治文賜進士出身,又與河東楊府千金喜結(jié)良緣,為光宗耀祖,便大興土木,選址建宅。明嘉靖25年,柳氏第6代后人柳遇春中進士,皇賜“青云接武”金匾,柳家再興土木,歷經(jīng)28載,建13院府邸,吏部尚書王國光親題楹聯(lián)“屏障插文峰百世書香飛驥足,樓臺圍帶水九天春暖出龍頭”。
柳氏民居位于沁水縣城西南25公里的土沃鄉(xiāng)西文興村。這里風光秀美,四時景色宜人,南眺行屋拱翠,北望鹿臺挺秀,東西兩邊左抱右環(huán),是謂“環(huán)山居”。作為明、清時城堡式莊園建筑的典范,其整個建筑大體分為三部分。其中包括外府區(qū)柳氏祠堂、關(guān)帝廟、文廟、圣殿、小學堂、紙帛樓;中部區(qū)文昌閣、校場、石牌樓;全封閉內(nèi)府區(qū)的小戲臺、觀河亭、府門樓等數(shù)拾處人文景觀。此外還有至今保存完整的明清古街道、小巷18多條約1.5公里。

柳氏民居受其書香門第影響,府院建筑的創(chuàng)意及文化蘊含都達到很高水準。不僅題材多樣,構(gòu)圖慎密,而且在運用傳統(tǒng)吉祥圖案喻事和諧音表現(xiàn)手法方面都令人大開眼界。如以蓮花、桂枝表示“連生貴子”,用一根繩子串三個銅錢表示“連中三元”,以五蝙蝠展翅圍繞“壽”字表示“五福朝壽”等,類似圖案僅“行邀天寵”門樓就有30多種。
柳氏民居中現(xiàn)存字畫也有獨到之處,除朱熹、文征明、王陽明、鄭觀洛等名人碑刻手跡40多通外,還有唐代著名畫家“吳帶當風”之稱的吳道子的墨跡畫碑,其《圣人十哲圖》取材孔子向十大弟子講述堯舜故事的場面,堪稱絕世之作,尤其在北方極為罕見。
除此之外,柳氏民居中尚有家傳祖訓,世代名人傳記等。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就有柳遇春與吏部尚書王國光,內(nèi)閣大學士田宜庵同游歷山舜王坪的記載。
讀史明志、知古通今。柳氏民居作為一個集南北風韻于一體的明清文化奇觀,不僅是一部研究地方民風極有價值的歷史資料,而且在建筑、碑刻、書法藝術(shù)和倫理道德等方面也具有較高參考價值。
住宿:
可宿于當?shù)孛窬?10元/人,還算干凈.
交通:
在沁水縣碧峰廣場乘旅游專線到下川,途中經(jīng)過土活下車,然后包車到達,30元左右.
美食:
山西最著名的美食就是“平遙牛肉,太谷餅”,喜好面食的朋友不妨一試。本地沒有什么自己的特色食物,早上在車站路邊的豆腐腦還不錯,只是看著比較不干凈。
(責任編輯: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