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文明,總與大河相伴。
百萬年前,黛眉山東麓的一條小河溯源侵蝕,切穿了黛眉山與封門山之間的古高地,古垣曲湖一瀉千里。50萬年前,古湖盆地陸續(xù)連接,黃河上游河道基本貫通。15萬年前,三門峽終于被打開,大河順流而下,終成萬里巨川。
隨著山河變遷,人類在黃河岸邊留下了足跡。20世紀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垣曲盆地南海峪洞穴遺址發(fā)現了百萬年前人類活動的痕跡。
舜耕歷山,湯居亳城,千萬年來,黃河岸邊的這座小城,因群山聳峙,大河阻隔,雖不曾錦繡繁華,卻也能自給自足,安居樂業(yè),皆仰賴山水深情。
垣曲,黃河入晉流經19個縣市后,從這里作別三晉大地,也成為此次“美麗山西生態(tài)行”的最后一站。
充沛的水資源,滋養(yǎng)一城,哺育萬民,而今正在發(fā)揮著更大的作用。
治污染“母親河”再現清波蕩漾
垣曲自古水資源豐富,除南臨黃河,境內從西到東依次有清水河、板澗河、亳清河、允西河、西陽河,五條黃河一級支流,均自北向南注入黃河。亳清河被稱為垣曲的母親河,發(fā)源于垣曲縣北部的店子溝,向南流入小浪底水庫庫區(qū),全長38.75公里。
亳清河與允西河流域自然條件好,向來為人口稠密區(qū),這座城的曾用名、現用名,皆與這片土地上的河流密不可分。商周時,垣曲為亙方,戰(zhàn)國魏地時稱“垣”,北魏設白水縣,北周名亳城縣,北宋后,垣曲說法沿用至今。
亳清河與允西河匯入黃河的扇形沖積區(qū),有商城遺址,總面積13萬平方米,遺址有兩處較大的夯土基層,是當年的宮殿群,傳商湯曾于此建都,昔日巍峨已成縹緲。
自商周時代起,三千多年里,垣曲縣重要的人口聚集區(qū)就在亳清河與黃河交匯處,直到1959年,垣曲縣城從古城搬遷至新城,即今縣城所在地。新城也依然瀕臨亳清河,只是從下游遷到了上游??h城搬遷及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在垣曲開建后,新城人口猛增,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新城人口總數為5522人;到1964年,新城人口總數達到38630人;此后,人口數量持續(xù)增加,如今,垣曲縣19萬余人,居住在新城的人口數量超過13萬人。人口大量聚集所產生的污染問題已經遠超河流的自凈能力,加之源頭及支流水源補充減少,亳清河一度泥濘不堪,垃圾成堆,雜草叢生,成了一條臭水河。1996年至2007年間,先后發(fā)生了兩次特大洪水災害,橋梁被沖垮、土地被沖毀、民房被沖塌,亳清河“怒”了。
2012年以來,垣曲縣委、縣政府對亳清河縣城段開始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綜合大治理。2013年至2018年,投資1.5億元,完成了2.7公里的亳清河縣城段生態(tài)環(huán)境綜合治理;2019年至2021年投資8000余萬元,完成了1.4公里的亳清河縣城北伸段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
6座橡膠壩、2座液壓壩、15座跌水堰、4道截潛流、60余種綠化樹種,20萬平方米的綠化面積,沿河建設觀景臺,安裝健身器材70套,開辟小型活動場所60余處,設置5段濕地溪流景觀,亳清河又清亮了。入夜后,河道兩岸、橋梁、亭閣霓虹閃爍,河與岸上的人,都充滿了喜悅。
為保障亳清河縣城段的河景免遭洪水破壞,垣曲縣投資5400多萬元建成了瓦舍水庫,既解決了防洪問題,又為亳清河提供了充沛的水源,每年可為亳清河補充生態(tài)用水57萬立方米。
為改善亳清河水質,縣里依法取締了沿河所有散、亂、污企業(yè),投資4000余萬元,建起了日處理能力20000立方米的縣城生活污水處理廠,解決了縣城13萬人生活污水直排問題,同時興建了6座農村污水處理站,將沿河鄉(xiāng)村的生活污水分段集中起來,實現了沿河村莊生活污水零排放。
持續(xù)不斷的綜合整治,亳清河水質連續(xù)多年保持優(yōu)良狀態(tài),被生態(tài)環(huán)境部確定為運城市入黃國考唯一Ⅱ類水體。
對這條河的治理,還遠不止于清波蕩漾??h里投資600余萬元,疏浚河道,同時在亳清河皋落段、長直段新建了7座滾水壩,形成了多處水面景觀,改善水質的同時也為兩岸耕地提供了灌溉水源,穩(wěn)定了河勢,提高了堤防的防洪能力。
沿河群眾正搶抓機遇,建起了采摘園、垂釣園、香菇產業(yè)園、生態(tài)體驗園等,亳清河兩岸一派勃勃生機,打造沿亳清河生態(tài)經濟帶正在進行中。
秋日,車行岸畔,兩岸色彩斑斕,水清景明,白鷺翔集,怡然自得。
興水利 綠水青山能量大
進入雨季,在排水排沙后,黃河又成了黃河。流到垣曲古城鎮(zhèn),黃河暫緩了腳步,靜心休整,梳洗打扮,洗去一路泥沙,成了一座煙波浩渺的大湖,這大湖就是小浪底庫區(qū)。
古城依托庫區(qū),建起了我省首個國家濕地公園,集濕地保護、修復、科研、宣教及生態(tài)體驗多種功能為一體,如今,已成了魚兒和鳥兒的天堂。垣曲水中“三寶”——黃河大鯉魚、庫區(qū)小銀魚、歷山娃娃魚也都仰賴這片水域,當地群眾靠水吃水,順勢搞起了漁業(yè)養(yǎng)殖。
小浪底庫區(qū)垣曲境內的水域面積達66.47平方千米,有了水庫,山西省小浪底引黃工程得以能為涑水河提供源源不斷的補給,讓運城的母親河不再斷流。山西省小浪底引黃工程是山西大水網“兩縱十橫”的第九橫,是向我省涑水河流域調水的重點大型引調水工程,年總供水量2.47億立方米。
引黃工程的起點在垣曲解峪鄉(xiāng),這里建起了一座亞洲第一大泵站,水泵設計揚程高達236.1米,出水豎井深度為283米,約相當于3.6個黃果樹瀑布的落差高度,是亞洲單級提水揚程最高的泵站。小浪底水庫的水就是通過這座泵站被引到高山上,流入另一座調蓄水庫——板澗河水庫,板澗河水庫建于毛家灣鎮(zhèn)板澗河村下游約1.5公里處。
車沿長毛公路,穿白馬山景區(qū),山路上盤旋不久,便到了南莊板澗河大橋。繼續(xù)前行,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懸崖,終于到了庫區(qū),此時庫區(qū)已是碧波蕩漾。2019年12月1日,板澗河調蓄水庫正式開始蓄水,投入使用。昔日的高山在水面上,不過是一個小山包,泄洪閘的另一頭則是懸崖峭壁。據水庫工作人員介紹,庫區(qū)最大壩高85米,壩頂長195米。板澗河調蓄水庫的總庫容為3336萬立方米,蓄滿水總高度可達535.5米。站在水庫大壩上,沿著泄洪閘旁邊的坡道,人下到谷底,如螞蟻般渺小,幾乎不見。
板澗河調蓄水庫最重要的功能不是攔截來自板澗河的水,而是蓄存從小浪底庫區(qū)引過來的黃河水。有了這座水庫就可以確保小浪底水庫在汛期調水調沙運行期間,依然可以持續(xù)為垣曲、聞喜、絳縣、夏縣、鹽湖等五縣(區(qū))不間斷供水。這五地的環(huán)境生態(tài)、農業(yè)灌溉、工業(yè)及城鎮(zhèn)生活用水也因此有了重要保障,黃河水也通過水利工程,得以造福更多人。
對于水資源的利用,垣曲縣還不止于生態(tài)補水,未來還將在水電項目上釋放出強大能量。2021年2月,垣曲抽水蓄能清水河電站開建,這一大型“國”字號水利工程總投資79.6億元、總工期75個月。抽水蓄能電站是通過把低處的水抽到高處來將水的勢能蓄積,待電力系統(tǒng)需要時再發(fā)電的水電站。它將電網負荷低谷時富余的電能轉化為水的勢能,在負荷高峰時再將水的勢能轉化為電能,實現了電能的有效存儲,并將電能在時間上重新分配,有效調節(jié)了電力系統(tǒng)生產、供應、使用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是目前電力系統(tǒng)中最成熟、最實用的大規(guī)模儲能方式。
垣曲縣抽水蓄能電站工程建成后,可顯著提高山西電網、華北電網運行經濟性、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促進新能源消納,具備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huán)境效益。同時,工程建設可有力帶動上下游產業(yè)發(fā)展,增加發(fā)電裝備制造業(yè)產值約20億元,建設期年均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約1.5億元,運行期1.1億元。規(guī)劃中,垣曲還將建設板澗河電站、西陽河電站,形成以水能利用為基礎的產業(yè)群,打造全國知名的新能源產業(yè)基地。
唯有深愛,值此青綠。守住綠水青山,自有“金山銀山”。
山西晚報記者 李雅麗
山西晚報記者 馬立明 胡續(xù)光攝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