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冬梅

每逢節(jié)假日,走向自然,親近山水,成為許多都市人的出行首選,我就是其中一員。沿著大運高速路北行,車子駛?cè)肷綆n之間,高山夾道,九曲十八彎,或與清溪同行,或和深谷相遇。大約三小時后,我們抵達了目的地——雁門關。彼時天氣分外晴朗,艷陽高照,萬里無云,那段曾在千百年前見證過這里金戈鐵馬、波詭云譎的長城,像一條巨蟒盤踞在群山之中。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雁門關位于山西省代縣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與寧武關、偏頭關合稱“外三關”。雁門關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東走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歸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故《山海經(jīng)》載“雁門,飛雁出于其門”,這也是雁門關得名的原因。
雁門關關城的東、西、北三面都辟有城門,門洞用磚石疊砌,過雁穿云,氣度軒昂,門額位置上均鑲嵌了石匾。東門門匾鐫刻著“天險”二字,門上建有城樓,巍然凌空,名曰“雁門樓”,是重檐歇山頂建筑,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四周設回廊,正面明間為隔扇門,兩頂間為磚砌墻。西門門匾上刻“地利”二字,城門之上建有寧邊樓,二層歇山頂結(jié)構(gòu),所建門樓為楊六郎祠,左右塑孟良、焦贊像。北門其實是甕城的城門,門額書刻“雁門關”三字,兩側(cè)鑲嵌對聯(lián)“三邊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
關城天險門外東側(cè)的鎮(zhèn)邊祠,是雁門關最具規(guī)模的建筑群之一,因紀念戰(zhàn)國時趙國大將李牧而建,故又稱“李牧祠”。祠宇建筑規(guī)模宏大,山門前有石砌平臺,上豎石制旗桿一副,配設石獅一對。正中左右各筑踏垛臺階,并配以石雕、石欄柱、石欄板。山門兩旁建有鐘鼓二樓,祠院分前后兩處。前院兩側(cè)為廂房,正面過殿供奉李牧塑像,背面供韋陀像,左右留過道,設東西庫房。后院正殿為大雄寶殿,供有一佛二菩薩。
登上關樓,凝望著遠處蜿蜒起伏的長城,我的思緒不由地穿越回古代——千百年前真切上演的歷史變成一部震撼的饕餮大片,為世人呈現(xiàn)出一場驚天動地的視覺盛宴。影片中,趙國大將李牧英勇無畏抵御匈奴是在這里,宋朝忠烈楊家將沖鋒陷陣抗擊敵人亦是在這里,李賀《雁門太守行》中“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講述的還是這里……當年的長城如今雖已斷壁殘垣,烽火臺的狼煙也早已散盡,金戈鐵騎消失了蹤影,戰(zhàn)鼓聲和胡馬嘶鳴更是遠去,唯有寒風中瑟瑟的衰草、雪地里靜立的石獅、黃土之上高聳的巍巍城樓,依舊默默地守候著這片土地,向人們訴說著曾經(jīng)的輝煌與悲壯。
自古以來,山西北部就是歷朝歷代民族大融合的前沿地帶,雁門關作為古時塞外北方民族入侵內(nèi)地的通道,更是成為邊防戍守要地和兵家必爭之地。其北通晉北重鎮(zhèn)大同,南達晉中重鎮(zhèn)太原,進可主遼闊草原,退可守千里關中,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戰(zhàn)爭時期雁門關是軍事重鎮(zhèn),和平年代雁門關則又成為繁榮的邊關商埠,極大地促進了關內(nèi)外經(jīng)濟發(fā)展與文化融合。
“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雰雰,側(cè)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路遠莫致倚增嘆,何為懷憂心煩惋。”低吟著東漢文學家張衡的這首《四愁詩》,徘徊在雁門關古道上,視線游移在眼前的崇山峻嶺和宏偉關樓之間,我的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