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不成問題的問題》的知名度算不上太高,甚至在去年金馬獎上由它改編的同名電影獲獎后,很多人才第一次聽說了這部短篇小說。老舍在文中塑造了一名抗日戰(zhàn)爭時期極通人情世故、善于左右逢源的農(nóng)場主任丁務源,而電影則讓演喜劇出身的范偉捧走了其人生中第一座金馬影帝獎杯。在獲獎一年之后,影片今天終于迎來了全國公映,我們也和導演梅峰、主演范偉一起聊了聊這部電影。
畫面拍成黑白兩色
有意繼承民國風格
《不成問題的問題》由老舍先生發(fā)表于1943年,講述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重慶樹華農(nóng)場在主任丁務源的管理下走向衰敗的故事。
怎么想到拍這樣一個“非著名”的名著,可能是很多人對這部影片的首要疑問。梅峰笑言,老舍先生的經(jīng)典作品很多,且基本都有了影視作品的改編,“但我們不想做翻拍片。《不成問題的問題》很生動,具有可辨識的當代性,那個時代的人物也適合做視覺還原?!?/p>
梅峰將它拍成了一部三幕劇寓言片,無論故事還是結構,對原著的還原度都很高。他把自己的風格重點放在了視覺語言上,把影片拍成了黑白片,并且從頭到尾采用單機拍攝,呈現(xiàn)出來的多是中景和大全景,舞臺意味濃厚,再加上身著旗袍、馬褂的人穿梭其中,讓人覺得好似在欣賞一部民國時代的老電影。
主動放棄當下流行的電影語言,正是梅峰的用意所在。他透露在籌備期間觀看了大量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黑白片,“《小城之春》《烏鴉與麻雀》……上學的時候看過,這次又拿出來看了一次?!彼M约旱倪@部電影,能夠跟當下鋪天蓋地的視覺轟炸拉開距離,給觀眾換個口味。
作為藝術片,《不成問題的問題》在各大電影節(jié)上所向披靡,斬獲了金馬影展、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和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上的多項大獎。如今影片要面臨市場檢驗,梅峰的心態(tài)并沒有太大的波動:“市場,尤其是中國的電影市場,很難預測,我們是搞創(chuàng)作的,不是做市場的,愿意去做跟觀眾交流的電影,而不是做跟觀眾拉開距離的電影?!?/p>
電影版沒小說那么諷刺
不給丁務源貼壞人標簽
在《不成問題的問題》中,農(nóng)場主任丁務源是靈魂人物。老舍將丁務源作為中國面子文化的化身進行了無情的嘲諷,并告訴人們,在中國的任何地方都是靠人情關系,而不是靠本事、靠業(yè)務、靠科學;一個人只有處事圓滑以及具備強大的人際背景關系,才可以在社會上尋求一席之地。
電影版的處理相對淡化了許多,以至于不少觀眾看完,覺得不如小說那般諷刺有力。而梅峰認為,老舍的小說有其時代性,“在那個國破家亡的戰(zhàn)爭背景下,作者對農(nóng)場里的那些人有一種怒其不爭的情緒,這種悲憤我覺得對如今的觀眾來說是陌生的。我們改編時著重把時代背景帶來的陌生感、距離感放下,把故事本身的趣味增強一點。”
影片里的丁務源也沒有小說中那么“狠”。梅峰說:“小說對這個人物是不留情面的,充滿批判。但我希望電影里的人物能可愛一點,帶有一些人間的溫度?!倍x擇范偉正是出于這方面的考慮:“范偉以前的人物形象都是溫厚類型的,我希望他塑造出一個現(xiàn)實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人。丁務源是復雜多面的,我們不希望他太臉譜化、太扁平,不想簡單地給他貼上好人或者壞人的標簽?!?/p>
設計肢體動作豐富人物
范偉演活圓滑世故“戲精”
黑白影像拍攝、大量缺乏人物細節(jié)的中遠景景別,這些對演員的演技無疑都是很大的考驗。范偉說,剛開始在這種情況下扮演丁務源,他覺得是挑戰(zhàn),后來覺得是好事,“我們也是舞臺表演出身的,可以透過肢體變化、語言節(jié)奏來豐富角色?!?/p>
缺乏面部特寫,范偉就在肢體上盡量設計動作,以求讓人物在中景中的表現(xiàn)更加豐富。比如,喝得微醺的丁務源在聽到東家要把他這個主任換掉時,范偉讓原本晃來晃去的身體瞬間凝固,“就是表現(xiàn)那種心頭一震的感覺?!泵贩暹€補充道,當丁務源重返主任職位后,也是范偉主動提出讓這個一直穿布鞋的人物換上一雙油光锃亮的皮鞋,“春風得意了嘛。”
《不成問題的問題》還未上映,已被一些知道故事的觀眾封為“民國職場教科書”,丁務源圓滑世故的生存智慧,顯然令當下很多職場人心有戚戚。范偉說,自己覺得現(xiàn)在很多所謂情商高的人,很像丁務源?!艾F(xiàn)代社會大家都想立個‘人設’,我覺得可以理解,但像丁務源這樣就有點可怕了。我覺得跟丁務源這樣的人做同事還行,但如果他手握權力就太可怕了。拍著拍著我發(fā)現(xiàn)他人前人后很不一樣,算得上是民國資深戲精老前輩了。”
但即便如此,范偉也覺得丁務源不是一個極端的壞人,相比那種更加極致的大反派,他承認自己更喜歡演丁務源這樣并不臉譜化的反派:“沒有一個人是純粹的壞人,都有自身的邏輯。丁務源頂多算是一個生存高手吧,所以我拍的時候會盡量找他的邏輯,以后演反派也會是這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