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鄭州市防汛抗旱指揮部消息,受本輪強降雨影響,經(jīng)綜合會商研判,鄭州市防汛抗旱指揮部決定于8月7日13時將防汛四級應急響應提升至三級。
鄭州市氣象臺8月7日12時37分也已將暴雨黃色預警信號升級為暴雨橙色預警信號:受強對流云團緩慢少動影響,鄭州中原區(qū)已出現(xiàn)90毫米以上的強降水,預計未來3小時內(nèi),主城區(qū)所轄鄉(xiāng)鎮(zhèn)及街道大部分地區(qū)降水持續(xù),并伴有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局部降水量可達70毫米以上,個別站點將超過100毫米。
在這樣緊急的天氣狀況下,鄭州隴海路上的一幕讓人揪心。一輛新能源車在涉水過程中,突然動彈不得,司機被困車內(nèi),驚慌失措,險些無法下車逃生。
這一事件不禁讓人思考,在雨水天,到底在哪些情況下該果斷判斷不能涉水呢?
生死警戒線:
這些信號必須棄車!
輪胎半高即停駛
當水深達到輪胎一半高度(約30cm)時,就存在極大風險。對于新能源車而言,此時高壓線束可能短路,觸發(fā)強制斷電,車輛很可能突然熄火,導致司機被困。
底盤消失速撤離
若底盤完全沒入水中(>35cm),電池包透氣閥可能進水,30分鐘后密封失效。這對新能源車來說是極其危險的,電池一旦進水,后果不堪設想。
水流湍急忌通行
要知道,水深15cm的流動水就可沖走成年男性,而新能源車因底盤平整更易漂浮側翻,所以遇到水流湍急的情況,千萬不要嘗試通行。此外,若前方已有車輛在水中熄火,那就更要警惕,別重蹈覆轍。
說起車輛涉水,就不得不提涉水險。
涉水險真相:
新能源車理賠要注意
涉水險主要是針對車輛發(fā)動機進水后造成的損失進行賠償。2020年車險改革后,涉水險并入車損險,但需注意,它的理賠有諸多條件限制。
電池泡水≠全賠
二次點火、人為涉水不賠。鄭州案例顯示,故意駛入深水區(qū)遭拒賠率高達67%。如果車輛在水中熄火后,車主二次啟動發(fā)動機,由此造成的損壞,涉水險是不予賠償?shù)摹?/p>
“隱形免責” 陷阱
電池包因老化進水(5年以上車齡),保險公司可能認定“維護不當”而拒絕賠償。而且,不同保險公司對于涉水險的條款細節(jié)和理賠范圍可能存在差異,車主們在購買時,務必仔細研讀條款。
救命證據(jù)鏈
車輛涉水后,應立刻拍攝水位線刻度、車內(nèi)進水位置、儀表盤故障碼,并且要在48小時內(nèi)報案,這樣才能更好地維護自身權益。
那么,新能源車能不能涉水呢?新能源車的電池等關鍵部件,通常具備一定防水能力,短時間內(nèi)通過積水較淺的路段,理論上可行。不過,所謂的技術神話其實并不可靠。
小心,IP67防水并非“金剛罩”
盡管新能源車電池普遍達IP67級防水(1米水深浸泡30分鐘),但現(xiàn)實更殘酷:
密封圈會老化
橡膠件5年后硬化開裂,涉水能力驟降30%,這會大大增加車輛涉水的風險。
底盤撞擊致命
水中暗藏井蓋、碎石,一旦劃破電池包,修復費超8萬元,這對車主來說將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漏電沉默殺手
曾有某品牌泡水車晾干后充電,72小時后電池自燃,可見漏電隱患如同沉默的殺手,時刻威脅著車輛和人員安全。
所以,涉水對新能源車來說,風險依然不容小覷。一方面,積水可能會腐蝕車輛底盤和車身部件,影響車輛使用壽命;另一方面,一旦電池進水,不僅維修成本高昂,還可能引發(fā)短路,甚至存在起火風險。
暴雨生存指南:
新能源車的保命法則
在此提醒廣大新能源車主,雨水天出行一定要謹慎,牢記以下保命法則:
涉水模式慎用
僅特斯拉、仰望等車型可主動抬升底盤,普通電車強行涉水無異于自殺,出行前關注天氣預報,提前規(guī)劃路線,盡量避開易積水路段。
破窗工具常備
應在中控臺固定放置鎢鋼破窗器(普通安全錘難破新能源車夾膠玻璃),行車途中,若遇到積水導致車輛被困,可及時破窗逃生。
充電死亡區(qū)
積水超10cm時充電,充電口IP55防護可能失效,引發(fā)電弧爆炸,所以此時千萬不要進行充電操作。
行車途中,若遇到積水,切勿盲目冒險通過。一旦車輛在水中熄火,要第一時間下車,前往安全地帶,切不可貪戀財物,以免遭遇危險。
(責任編輯:蔡文斌)